李青文上前,喊了声邱大哥。
邱货郎感慨了好几句,知道李茂贤他们忙,没有耽误的尝了一下麦芽糖,点头道:“挺好的,比街上卖的那些还要白还要甜些……”
他顿了一下,然后道:“大侄子做的糖挺好,我挑着去喊喊,不过,叔,我走的那些村子都不咋富裕,家家户户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这些吃……”
李茂贤点头,“你也知道,我家地不多,孩子不少,光靠种地填不饱肚子,这些糖不卖钱,换些粮食也好。”
“这个成!”邱货郎一拍大腿,道:“一般人家让她们掏钱买不顶用的太难,拿出一两斤粮食哄孩子还是舍得的。”
李茂贤直接道:“你是做小本买卖的,靠力气赚钱,也不能让你白受累。你从我家拿糖,卖不出去再拿回来,换回五十斤粮食,叔另外给你二斤半糖,如何?”
邱货郎痛快的答应了。
二斤半麦芽糖差不多是六七十文钱,不算少了。他去各个村子卖东西,一件也就挣一两个铜板,利薄的很。走上一天可能也就挣几文十几文,虽然不用下地,但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一天走几十里路,那苦也不是一般人能受的了的。
这事邱货郎心里有成算,和李茂贤合计了一下用粮食该怎么换糖。
叔侄俩把这事定了以后,李茂贤又说过两天往府城捎信,问他有没有要跟邱二郎交代的。
邱二郎是邱货郎的弟弟,虽然下湾子村和杨树村离的不近,邱二郎和李青瑞俩人投缘,从小到大也常走动,这次一起去的府城,也走了好几个月了。
邱货郎挠了挠脑袋,他就认得几十个字,却不会写,只能劳烦李茂贤在信中替他转告,家里一切安好,不要担心,让他早点平安回来。
眼看快到晌午,李茂贤留下麦芽糖起身要走,邱货郎不肯收,俩人撕扯了半天,最后留了一半。
从邱家离开后,走过下个村子,父子四个到了一个阴凉地方,坐在树下把带的干粮饼子吃了,然后往家走。
到了家,李茂贤把今天的事情一说,陈氏立刻将厢房中的麦子都拿了出来,有十多斤的样子,能做不少麦芽糖,倒是糯米只剩下了一个底。
避开家里其他人,去到东屋,陈氏悄声道:“咱家可就只剩下一百二十文钱了,你要给老大捎东西,可就没钱买糯米了。”
沉默片刻,李茂贤道:“糯米先借着,等邱货郎卖了糖,就能还了。”
陈氏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应承了,收拾一下,准备出门。
李茂贤拦住她,“我去吧,上个月断了药,你腰得注意些,别再着累犯病。”
李茂贤刚从县城回来,陈氏本来想让他歇歇,听到这个,只好留在家里。
这些年她的腰疼的毛病可是花了不少钱,还是介在点好。
李茂贤出门一趟,跑了好几家才凑上一百斤糯米,回来以后把笔墨拿出来,给大儿子写信。
这一天,李青文走了好几个时辰的路,累的快散架子了,回来躺在炕上就睡着了,晚饭都没吃。
知道他累坏了,李青宏和李青风也没叫他。
李青文傍晚时候醒过来,麦子都已经泡上了。
生麦芽这两天,李茂贤按照小儿子所说,把过关步骤详细写下来,带着棋盒和书信去了县城,书信有两封,一封给李青瑞,另外一封是写给江淙的。
柳山县离洪州太远了,没有办法直接送信过去,府城那边商队多,李青瑞可以从那里托人带信,如果实在没机会,那便罢了。
其实,李青瑞年初走时就带了一封给江淙的信,不过那个时候李青文还没好,现在人好了,这等大好事还是应该要告诉恩人。
送走了东西,李茂贤听小儿子的,在门框上钉个楔子,准备拉糖用。又在房子西边架了一口锅,怕到时候忙不过来。
姜氏到前院借了小石磨回来,又把去年新扎的盖帘和篦子拿出来清洗晾晒。
李青文和哥哥们上山捡柴禾割草,也一直没着闲。
待到麦芽长好那一日,李家的人便开始忙乎起来。
一百斤糯米可不少,晒了半个院子,引得村里不少的小孩子围看,李青宏站在院子中间,看到有鸟飞下来啄食就赶走。
熬糖占锅,所以黄豆和黑芝麻早早地就被炒好,被李青风用小磨磨成了粉,还用细筛仔细筛过,比上次捣的可细多了。
洗好的麦芽被切碎,和糯米充分搅和后,发酵的时候能歇几个时辰,顺便把饭提前吃好。
过滤糖水后,外面的锅果然派上了用场,三口大锅同时开始熬糖,这个时候铲锅是最累的,不能停歇,糊锅的话,损失可就大了。
除了李茂贤一个人管一口锅,另外两口都是几个人轮流上,累了就歇会,一直搅,胳膊就受不了了。
好在家里有粗树枝可以烧,要不光添柴禾都忙不过来。
第10章 货郎
熬糖的时候是大晚上,即便味道随着热气传出去,也没有人上门看热闹,倒是省了应付的气力。
熬的差不多的时候,陈氏和姜氏开始做字糖,李青宏和李青风接管屋里头两口锅,李青文要指导贴字,没法分心。
做字糖不难,但是在昏暗的油灯下想要看真切,确实有点费眼睛。
李青文暗下决心,下次一定不能在晚上熬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