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就足够了。蛰伏在网络上的喷子如同见了血的蚊蝇,从四面八方聚拢来。
接下去的事态发展就像滚雪球一样,无数乌烟瘴气的高楼平地而起,“苏晋江-兔子”的关键词上了热搜榜。
白璞正在浏览着网页,刘哥的电话打了进来,“苏晋江怎么又被黑了?我上次跟你说的话你全当耳旁风是吧?”
“刘哥,你冤枉死我了。”白璞懒洋洋地剔着牙,“我可什么都没干,比纯净水都纯净。”
“真的?”刘余不大信得过他,“你别跟我这儿装无辜,万一弄出事儿来,还不是得让我替你收拾?”
“刘哥,你这话我就不爱听了。”白璞放重了语气,“他找兔子被人拍到,跟我有一毛钱的关系?合着他一有事儿,就得是我背锅?”
“不是你干的就好。”刘哥叹气,“心思多花在正经地方。”
“行啦行啦。没事儿我挂了啊,看剧本呢。”
白璞扔开手机,点了一支烟,靠在椅背上转了一圈。
每刷新一次页面,苏晋江那条热搜的数据都上升一截。
白璞吹了声口哨。唯有在这种时刻,他才会对苏晋江的流量上升如此喜闻乐见。
他对刘哥说的不完全是谎话。这个事件当中,他确实没有亲自做什么,只不过暗中穿针引线,悄悄给那些满腹焦虑而又无处发泄的人指了一条渠道而已。
有人说,喷子是网络蝗虫。白璞觉得这个比喻实在太恰当了。蝗虫的特点,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产生和聚集,以惊人的速度把所到之处改造成同样的光景。
心理学表明,人类很容易对“示范性的攻击行为”进行下意识的模仿。这一点在网络上一再得以证实。只要出现一两个喷子,就会快速激起大面积的攻击性,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
焦虑,实在是一种太容易蔓延扩散的情绪。
从他还是新人的时候起,他就掌握了引发舆论风波的技巧——制造焦虑,示范攻击,混淆界限。喷子和黑子的套路千变万化,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达成这三个要素。
这次的事件也不例外:前期那些针对苏晋江演技的恶意发言,就是白璞最得意的手笔。表面上看,这些发言就是一些语气较为恶劣的差评,以路人的角度来看,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它们为下一步棋做好了铺垫。
首先,它们给苏晋江的粉丝带来了焦虑。那些掐架楼的出现,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那些简单但暴力的语言,是一种示范性的攻击,很快就引得跟风喷蜂拥而至。
再次,它们刻意模糊和混淆了“演技”和“人格”、“批评”和“侮辱”这两组概念之间的界限,引导大众产生一种思维定势:一个艺人的演技是可以被批评的,因此,这个艺人的人格也是可以被侮辱的。
在这样的语境之下,路人们每评论一次苏晋江的演技,苏晋江和他的粉丝就遭受一次连带侮辱。于是越来越多的路人便会被卷入争吵之中,路人与粉丝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
当上述三个因素都被铺垫到了足够的火候之时,“照片事件”就必定会成为引爆舆论的□□。
如果是在所有人都非常理智的情况下抛出“照片事件”,多数人都会看得出,这是捕风捉影。
然而现在的情形却是,粉丝焦虑值飙升,跟风喷的攻击性高涨,路人又被不断卷入其中,各方的矛盾持续升级。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照片事件”根本不可能得到理性的看待,只会火上浇油,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
而且,这个事件对于苏晋江最不利的地方在于,它很难被证伪。
凌晨,没有监控摄像头的街区,没有另外的目击者。
没人能证明照片中的人就是苏晋江,可是同样的,苏晋江也很难举出反证,证明照片中的人不是自己。
再加上两个PO主账号神秘消失,似乎是“被封口”,让整个事件更显得扑朔迷离。这么一来,即使苏晋江的公司发表声明进行澄清,看在公众眼里,也有欲盖弥彰的嫌疑。
没有强大的粉丝基础作为支撑,苏晋江想要闯过这一关,难上加难。最有可能的结果是,苏晋江从此一蹶不振,再也培养不出硬核的真爱粉,最终沦为娱乐圈又一则“红不过三日”的笑谈。
透过袅袅的烟雾,白璞眼中的得色更浓。早些年,他就是这样整垮了一个事业刚刚进入上升期的艺人。具体手段不一样,但核心策略都是那三点要素。那时白璞自己也刚进入上升期,对方挡了他的路。
说来也巧,那个艺人的经纪人,好像就是现在苏晋江的经纪人,名字叫什么“万金油”的。同样的事情,他白璞无论重复做多少次,都会兴致盎然。
得知“照片事件”时,苏晋江正在尉檀家里。
那一晚的表白之后,两人以恋人的关系开始了交往。对外界暂时保密,以免双方有压力。
晚上没有戏份的时候,苏晋江就到尉檀家里约会。选择这个约会地点,也实属无奈。碍于艺人的身份,他们不太方便像普通的恋人一样去公共场所,再说尉檀也不怎么喜欢人多的地方。经过简短的商谈,两人一致认为,“宅约”最合适。
苏晋江每次都会买一枝玫瑰,送给尉檀。不多,就一枝。尉檀把花插在玻璃瓶里,放在东侧的窗台上,像是日出时掉下来的一小片胭脂色的霞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