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弓/弩手列队待发。
杜若回头怒视明镜,“你敢!”
“那要看你怎么做!”
杜若望着岸上之人,原来命运残酷至斯。
终于,杜若往后退去,从明镜腰间抽刀断锁。
唯声音逆风传去,“以澜沧江为界,勒住你的战马。”
她立在船头,两手交握于左,行辞别大礼。
妾身,拜别殿下。
船只顺风而下,八月天高风怒号,江水滚滚东逝去。
人生,自是长恨水长东。
第104章 . 大结局(下) 开天地
杜若离开的那日, 澜沧江上除了呼啸的风声和奔腾的浪声,最清晰的便是七七的呼喊声。
她原本在城楼上几欲跌出墙去,只因杜有恪一行强抱阻拦, 方挣脱不开。
如今见她父亲归来, 众人也不再阻她, 由着她奔出城楼。
五岁的幼女,自小在边关长大, 这两年更是在肃杀中浸淫。宜平坊刺杀, 让她历了生死。荣昌的遇刺,让她亲眼看见死亡。
她, 早已有了生死的概念。
她识得那艘艘船只高挂的旗帜,基本已经意识到,这样的生离, 与死别无异。
一路跌跌撞撞奔向江面, 直入江中,从魏珣身侧渡过的时候,江水已经没过她肩膀,她却丝毫没有停下, 只朝着那天际尽头化成白点的影子奔去。
四下里水花涌溅, 魏珣一把将她从江水中托出,双手举着,无声望着。
“我要娘亲, 爹爹!”
“我要娘亲!”
“她这样走了, 就回不来了!”
七七在魏珣双掌的钳制中拍打挣扎, 嚎啕大哭,哭声散在江风中,原该被湮没吹散。但她却一声高过一声, 似要与风浪相抗争。
不知过了多久,孩子终于累得发不出声响,然一双同她母亲一样的杏眼却依旧倔强地盯着自己的父亲。
晨曦之晖落满江面,泛出点点金光。
魏珣在七七的眼眸中,看见自己,已经失尽神色。与zwnj;江面闪烁的明芒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扯着嘴角笑了笑,一把将女儿搂进怀里,一步步往岸边走去。
他立在城楼的这头,抱着已经哭不动唯剩打颤的孩子。目光扫过诸人,有他的部下属臣,有她的手足至亲,个个皆受了伤。而耳畔处,一早拉开的战事还在继续,他不用回首督战也能知晓,若是再加那八万梁军压境,即便他此刻回来,亦不过同归赴死之态。
她,以与他几近死别的生离换得这里所有人的生机。
走的其所。
这是他仅剩的理智,然他的情感接受不了。
他挚爱的女子,他的发妻,带走了他全部的情感和对这世间的仁慈。
“阿蘅说,活着,或许还有相见之日。”杜有恪上前把话带给他。
魏珣抬眼看他,满目企盼、哀求。
这样的分别,她可有什么话,留给他。
杜有恪凝了半晌,“她说,有七七在,你不会有事。”
或许的重逢,唯一的血脉,是她留给他的希望与念想。
魏珣望着怀中的孩子,点点头,复又攒了笑意。
“你娘亲,会回来的。”
“我,会接她回来的。”
至此,他便只说了这么两句话。
明镜退兵的消息,传回邺都,皇城中的天子,有片刻的战栗。本是天衣无缝的计划,撤走策英军,由五国联军拖住魏珣,他趁机发兵临漳。
无论西林府军和明镜哪方胜利,他都是最大的赢家。其二者至最后定是人困马乏,他便可以一举控于掌中。
西林府军胜,若魏珣侥幸不死,他亦可以控制杜若和其女儿,魏珣一样只得俯首交出兵权。生死皆由他说了算。若是魏珣死,便更好不过。
假如是明镜胜,那么必是临漳城破,彼时他的策英军自可以一战,驱除外敌。至于魏珣,生死便已经毫无意义。
这般绝妙的计划,却不想出了个杜若。
力揽狂澜于既倒。
梁国有女君新立,说是遗失多年的明素女君之女,由明镜长公主于魏国寻得,认祖归宗,承继大统。
新君是谁,百姓不知,魏泷却已然明白。
总也撕破了脸,再难转圜,索性便散了声音出去。
昔有信王魏珣正妃,乃梁国继任女君,以色相诱之,使信王于生母亡而不归,为不孝;把持兵权不交,为不忠;与兄长反目,为不义。
以此话柄削弱魏珣威信,亦不算莫须有。
天下悠悠之口难控,总有人信得这样的话,由东到西,有北至南,所信之人不在少数。虽更多的人记得魏珣早年功勋,亦记得不久前的大汤山功绩,但有了这样的声音,信任和尊仰便总也没有过往那般纯粹。
而更多的则将这污水泼向昔年的信王妃,如今极南之地的梁国女君。
魏珣如何不知这些声音,却仿若未闻,他的话越来越少,眸光越来越冷,紫英殿中沙盘图罗列,大魏各地城防图高悬。
一月过去,策英军仍旧奉皇命进攻。虽说有十万之多,然如今城中守军四万余人,又因魏珣坐镇,鼓舞士气,城池守得固若金汤。
又半月,大汤山处断后的五万西林府军摆脱五国联军的纠缠,赶至临漳,内外合应。魏珣反客为主,率先吹响进军号。
彼时是永康十三年十月初八,这一日,临漳城中的百姓,当永生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