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弇无可奈何地摇头。
锦成回宫的时候,刘红夫正陪着郭圣通在说话,见她回来,郭圣通问:“你哪里去了,红夫一些东西你吩咐人去替她理理。”
锦成强忍心事,应下了。
刘红夫说:“母亲,我怎么看姑姑神色有些不对啊?”
郭圣通思量着,“你自己跟去看看吧,我同她有话说。”
郭圣通起身披了件衣服,锦成擦着手进来,“怎么了?”
“我有件事同你商量。”
锦成点点头,等着她示下,郭圣通看她也才三十出头,往日最是牙尖嘴利心思机敏,心里也舍不得她,但是于公于私她也要放她出去,“我有心让耿将军带你出去。”
锦成愣住了,郭圣通解释说,“也不是突然想的,你当年就有心于他,如今我也不缺宫人使,孩子们也大了,你好好的跟了他岂不好?”
锦成抬起头,态度坚决:“姑娘,我也粗识几个字,诗经也是通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虽是个女流,倒有心驳一驳这句,玉团嫁得人好不好?姑娘嫁得人如何?命之一字,可见也不全在嫁人,我只陪着姑娘哪儿也不去!”
“你这是何必?“郭圣通心中自责不已,玉团也好,锦成也罢,是自己对不起她们,玉团死于非命,锦成红颜空老,这一切何解?
锦成见她如此,又将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姑娘,我心里也有一事要同你说,男孩子自然不用操心,只是公主是女儿家不比诸王,如今的局势还是你和陛下早早定下一门婚事的好,只怕夜长梦多还不知将来终身在哪里呢?”
郭圣通听了又是心中一紧,深以为然,“你这话说得极是。”
重来
郭圣通叫了郭况来让他同刘秀去说这个事,刘秀一场大病才好,为了刘彊请辞太子之位的事正在头疼。又听郭况来说了这事,叹道:“果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韩光从刘阳处听闻要为刘红夫择婿的事儿,立马回家同父亲韩曾商量求父亲为自己求娶公主。
韩曾瞪起一双眼睛,把儿子上上下下看了一遍,“你头里邪风了?这公主是能娶的?你一生的自在日子不要了?”韩光一场兴头,讨了一鼻子灰,知道再说下去没有好果子吃。
思来想去也只有靠自己了,便进宫求刘阳代自己上书求娶公主。
刘阳听了,也是睁大眼睛看着他,“你真要娶她啊!”
“这事还有什么假的吗?”
刘阳心里没底,自言自语道:“她可是我妹妹啊,按说你要娶她也没什么不行,只是她还小呢,你一时兴起回头等她下嫁的时候又有别人了?”
“我敢吗?”
刘阳想起刘红夫那个骄纵劲儿,也料韩光不敢。
刘秀收到韩光的上书,倒是意外,问刘阳说:“他又不曾见过你妹妹,怎么就有这个心?”
“见过的,上次姐姐们大婚,他陪我在宫里撞见红夫一面。”
刘秀心想,要说韩家是弓高侯之后,颖川离洛阳又近,韩光也未尝不是个好人选。对刘阳道:“这事我还要同太后商量,你近日要多劝劝你大哥,自古为了太子之位不知生出多祸事,他却还要让与你,你要记得你们是手足。”
“儿子记下了。”
刘秀是傍晚去北宫的,刘焉刚刚启蒙,刘红夫在给他默书。见他来了,忙叫:“母亲,母亲。”
郭圣通只穿得家常的旧衣服出来,见到刘秀明显很诧异,呆了一会儿,问:“你病好了吗?”
刘秀点点头,反问道:“你呢?”
郭圣通轻松道:“我并没有什么事啊。”
刘秀看她气色的确比先时好了很多,神情也开朗了,他不知是该替她感到高兴,还是感到悲哀。
“不当皇后你果然好了很多!”
郭圣通不知道怎么回他这话,又不忍说伤人心的话,“怎么会当皇后不好呢?只是……”
“只是我不是高祖也不是孝宣。”刘秀抢先道。
郭圣通明白他话里的意思,自嘲道,“你是高祖我也不是吕后,你是孝宣我也不是恭哀皇后,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话说到此,也只有无奈二字了,一个南阳乡间的小子又怎么可能娶到朱门贵族家的小姐呢?高祖不能,孝宣也不能,自己错就错在“贵易妻”三字了。
郭圣通让红夫带刘焉出去,刘秀从袖中取出了韩光的上书,郭圣通不明所以地接过来,看完疑道,“他怎么有这个心?”
“阳儿说义王和中礼大婚时,韩光在宫里撞见过红夫一面。”
“只一面?”
“就一面。”
郭圣通拿着那封书若有所思,又是一面,可见这世间的缘分真正奇妙。
刘秀又说,“韩光的家世是没得可挑的了,颖川韩氏弓高侯的嫡系,他爹爹当过先朝的侍中,他叔叔当着陇右太守,颖川离洛阳又近。”
“千好万好却不知人好不好?”
“自然是品貌俱佳的不然能入宫伴读吗?”
郭圣通又看了一遍,“不知红夫自己怎么想?她也十二岁了。”十二岁真是一个好年纪,自己被柳枝拂面那年也是十二岁。
晚间刘秀走后,郭圣通向刘红夫提起此事,问她的意思。刘红夫经历过母亲这一场变迁,也比以前懂事不少,她最想得就是留在父母的身边,姐姐中礼虽然在京城公主府住着三年二载也要往扶风去住一阵子,一来一去就是半年,颖川之近是再好不过的。只是想起韩光这人,油头粉面傻里傻气的,罢了,嫁谁不是嫁,大姐嫁了梁松不也过的很好吗?况且自己又在京城,又有母亲,舅舅,外祖母,弟弟刘延封淮阳王将来就国在颖川边上,一家人都在一起岂不好?如此想来,便没有什么不愿意了,“我也见过他一面,也没什么。”说完就低了头,郭圣通以为女儿必是愿意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