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2页
    梁潇目光沉沉落在他的身上,幽邃曈眸中若有波漪荡漾,掩藏着一股复杂难辨的情绪。
    他低眸看着稚弱瘦小的梁祯,沉默许久,才道:“殿下才十岁。”
    梁祯手心里腻着一层冷汗,没明白他的意思,怔然道:“十岁……怎么了?”
    梁潇目中流露出怜悯,道:“十岁,过分懂事了些。”
    梁祯闹不清楚他究竟是什么意思,也辨不明白他究竟愿不愿意帮自己,只见他冲自己笑了笑,道:“代王如何?”
    梁祯茫然少顷,立即反应过来,惊喜万分,生怕梁潇反悔,忙冲他点头。
    自那日起,一别四年,梁祯蛰伏在代地,昔日孩童长成了翩翩少年郎,应召而归。
    他已经在别馆住了许久,摄政王迟迟不归,另立新君的议程就此耽搁下来,他的处境渐变得尴尬。
    已经走到这一步,若他不能顺利登基,那金陵城里的荣安帝和崔太后绝不会容他。
    他好像回到了四年前,要再为自己挣一份生路前程。
    梁祯轻轻走近梁潇,不敢靠得太近,离他三丈远,轻唤:“堂兄,请您节哀。”
    梁潇正斜倚窗前,闻言连眉梢都懒得抬一下,淡淡道:“你们可真够烦的。”
    梁祯一滞,面上流露出些许惶恐,低下头,声音嗡嗡:“堂兄,我曾见过嫂嫂一面,她是个温柔可亲的女子,想来她若泉下有知,必不希望堂兄为她终日消沉。你身在高位,身兼重任,勿要过分伤心而延误了政事。”
    这话说完,他立刻便觉得有些不妥当,言辞间透出些急切,吃相很是难看。
    但覆水难收,只能硬着头皮与梁潇周旋下去。
    梁潇亦如四年前,静静盯着他,眼中涌过些晦暗沉澜,让人看不懂。
    看了许久,梁潇好似累极了,干脆弯身坐在窗前石台上,抬头继续看他,冷声道:“你可知,那位子不是好坐的。我是摄政王,军政大权皆在我手,能调遣天下兵马的虎符也在我的手里,你不过就是个傀儡皇帝。”
    梁祯将下颌压得低低,显得谦卑又听话:“我唯堂兄马首是瞻。”
    梁潇挑眉,似是有些意外,凝望他许久,笑出了声。
    谁都没有想到,最后能将梁潇请下山的竟是代王梁祯。
    梁潇依旧是寡言冷戾,暴虐无常的,他虽奉守姜姮留下的遗言,不曾大肆操办她的丧事,却下令民间三年内不许婚嫁。
    消息传到大燕西南边陲的槐县时,姜姮的肚子已经很大,还剩十几天就要临盆。
    第64章 . (1更) 我想回去了
    姜姮和辰羡在平绥住了些时日, 往官府递了手实,办出流民户。
    到底还是沾了乱世流离的光,各州县都在敦促百姓勤事农桑, 对于流民户的办理并不严苛,辰羡给县丞塞了些银两,县丞将两人单独让进一间耳房里。
    听闻两人要办兄妹户,县丞看向姜姮的目光颇为耐人寻味。
    他原先和那商队首领一样,打眼一看就觉得这两人是私奔出来的,可竟要以兄妹相称,那小娘子明显是有孕在身啊。
    县丞不禁有了些绮丽猜测,这小娘子生得仙姿佚貌,又是一口官话, 别不是哪个京中显贵豢养的金丝雀,怀了孕叫主母赶出来才流落至此。
    这般猜测,让这个年逾不惑好些颜色的小官有了些心思,看向姜姮的目光愈加放肆。
    姜姮原本是戴着帷帽出门的,进了这屋才将帷帽摘下,眼见对方色鬼上身, 又默默把帷帽戴回去。
    县丞欲要冲她说什么, 辰羡抢先一步道:“县丞恕罪,方才我有所隐瞒, 这并非我的妹妹, 而是我的妻。”
    此言一出, 屋中霎时静寂,姜姮隔帷帽垂下的层叠纱缦看向辰羡,辰羡的目光温柔而坚定。
    他们都知道,若没有个名分, 以后像县丞这样的人还会有很多。
    县丞到底是朝廷命官,知道强占人.妻又是另外一回事,看了眼姜姮落在纱袖外的白皙玉腕,略带惋惜地摇头,收下银子就给他们把籍牒办出来了。
    他们在平绥避过风头,确认梁潇那边再没什么动静,才开始往下一步推进。
    仍旧是找这个县丞,塞给他银子办出来路引。
    他们来了槐县。
    槐县地处大燕西南边陲,本是贫瘠寡凉之所,但因此处山水缠绵,风景秀丽,于数十年前吸引了一位颇负盛名的鸿儒来此定居。
    这位鸿儒世称东临先生,在槐县办了一间书院,名为东临书院。短短数十年间许多学子慕名而来,在此寒窗苦读,以期终有一日雀屏中举。
    所以,这里广集天下读书人,书卷气息甚浓。
    姜姮曾经听谢夫子讲过这个地方,传说一方避世桃花源,这里崇尚孔孟圣人学问,民风淳朴,路不拾遗。
    她思来想去,这是可以让辰羡平静疗心伤,走出阴影的地方。
    因为辰羡没有秀才功名在身,不能当夫子,起先只是在书院里做些杂活。但他好歹自幼师从鸿儒,身负众人所望苦读数年,满腹经纶学识渊博,未及便被夫子发觉,繁忙时也会让他代为授课。
    辰羡很喜欢孩子,闲暇时也会把附近孩子们招到家里,给他们授业启蒙。
    渐渐的,辰羡不再戴斗笠,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他和姜姮在书院不远处买了间小院,竹篱瓜畦,瓦房茅顶,里头被一面黛青布帐隔成两间,里面是卧房,外面摆放桌椅,专供来听学上课的孩子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