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7页
    嗯,萧氏戏班的人被那么一场惊吓过后也彻底改掉了嘴上不把门的习惯。
    这让萧老板意外之余也十分欣慰,真笑着跟妻子说他们能这场变化他之前的罪就没白受,得到了妻子的怜爱摸脸。
    没人知道被抓进巡捕房的那个岛国人在被保释回国的途中,就因病意外死在了船上。
    岛国租界被彻底收回不久,第二个主动要求退还租界的国家也出现了,和英美等国度相比那就是一个小国,在意识到中方的强大后对方做出了和岛国相同的选择,可谓是相当识实务。
    当然,这不是第一个识实务的,后面陆陆续续又出现第三个第四个……到最后除了那几个自觉是老大哥地位的,其余都还了回去。
    此时又过去了两年,崔剑星却早已经不知第几次又找到了应子玉夫妻。
    “南京那边差不多已经都是我们组织的人了,连总统阁下都放弃挣扎给了暗示,时机早已经成熟,为什么还不动手?”
    在北洋军队那边个个都手拿的好武器,连水师都拥有可以殴打岛国的强兵时,南京那边就是再迟钝也知道事情不对了,更明白反抗无用,现在这么长时间过去众人私底下该知道的都知道了,真的就差那临门一脚登高一呼,白日旗变红旗。
    但组织就是不动。
    “还没到时候,再等等。”资历已经很厚的应子玉抱着自己刚满岁的孩子一边哄一边跟战友说,“反正大家都心照不宣了,再等一会儿也没关系,我们租界都还没全收回来呢。”
    还要等租界全收回来?
    崔剑星一时间都不知道该从哪里评价对方这番话,但再继续追问除了得来一句“这是组织的决定”以外就再没别的,只好悻悻回去。
    行,等是吧?老子也回家结婚生娃去!
    在崔剑星找到喜欢的姑娘成亲没多久,国际上突然暴发了战事。
    “号外!号外!意国入侵埃塞俄国,埃塞俄寡不敌众即将沦陷!”
    “号外!号外!西牙国发生内战,内部左右两派的战争各有其他国家支援,胜负未知!”
    “号外!号外!纳粹国吞并奥地国……”
    战争接二连三,一开始也是吓得国内老百姓一惊一乍。
    从最初的“什么?又打仗!?不会打到我们这边吧?”
    到中期的“我们是中立国不参与?他们不会打我们?那就行。”
    再到之后的“哦,又有参战的了,这次又哪个国?”
    到现在的“还没完吗?怎么这么久?算了,我先去买个菜。”
    麻木是逐渐递增的。
    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X国缺粮食和棉袄,快快,卖过去这一趟就发了!”
    “S国缺药品啊,正好我工厂积压了一批消耗不掉,这下可以挣一笔了!”
    应子玉无语的看着国内的商人们各种兴奋的大发战争财,完全不怕死的运着大批货物就往战区那边赶。
    “怕什么?那边也有接应的华侨同胞,赚到钱了我们一起分,有得挣干嘛不挣!”
    这只要有百分之三百利润就能冒着杀头风险去干的资本家嘴脸,应子玉都没眼看,不过他也没阻止,这引来了崔剑星等人的一些不解和不满。
    “和一些没交集的国家做生意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跟侵略过我国的那些也做交易?还卖武器给他们,这不是资敌吗?”
    “你这就死教条了。”应子玉摇头,啧啧有声,“首先,他们买的是我们淘汰的武器。其次,不多卖点互相干仗的那几国又怎么才能让他们打得更激烈呢?当年他们杀了我们这么多人,这次就让他们互相残杀,这不就等于我们挣了他们的钱还顺带把他们的人都给杀了不是吗?”
    崔剑星等人目瞪口呆,但后头他们发现还有更绝的。
    他拿着这些战争财,让政府财政部门以国家的名义又借给了因为打仗而缺钱只能跑来借钱的国家,除了定下债务利息这些惯常条款以外,还附加了一项强制条款——让他们把以前从中国或偷或抢来的书籍国宝之类的文物给通通送回来。
    不给?不给也行啊,我去资助你的敌邦,灭了你照样能拿到想要的。
    反正老子现在兵强马壮,有钱有粮,怕你个打仗打到欠债吃土的哦!
    啧啧,嚣张,太嚣张了。
    老崔决定回归军队,帮国家守好门户,省得有谁趁乱跑来搞袭击,比如海对面的某岛国。
    他走时嘀咕这些话时没注意到应大少闻言诡异的偷笑,到后面在部队做警惕防御的时候,就得到了岛国绕过民国跑去侵略半岛,然后又在天皇的授意下跑去袭击了出警国的珍珠港。
    这一下子惹毛了之前也宣布中立的出警国,对方发飙出兵岛国,并且先后送了岛国两颗蘑菇弹,所过之处一片废墟。
    “真、真的炸平了……?”
    炸平的何止是岛国的国土,还有他们洗脑至今的天皇神明论,做下这种错误决策让国民生灵涂炭的当代天皇被失去家园和亲友的民众恨之入骨,是靠着向出警国求救卖了国才得以保命,而“天皇”这个统治者的神圣地位也在这一役跌进泥里在国民内心碎成齑粉。
    以上都是后话,说回现状,是这两颗蘑菇弹像点燃了什么一样,让全球战火进一步扩散燃烧,接着就发生了一件让华人不知该怎么说的事——大量的洋人难民蜂拥着漂洋过海来到他们这儿避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