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页
    刘杨氏当然知道刘青松不能轻易回家,她只是想儿子了。听了王来娣的话,刘杨氏也顾不得伤心,骂道:“怎么哪都有你的事?你跟着去干啥啊?”
    “俺想去见识见识呗。”王来娣滚刀肉,根本不怕婆婆骂,“再说了,这不是也怕别人在背后嚼舌根吗?”
    大伯跟弟妹一起出门,村里的那些长舌妇又该在背后嘀咕了。
    “俺看谁敢在背后嚼舌根!看我不撕了他们的嘴!”
    王来娣缩了缩脖子,看着余桃跟看救星一样,“弟妹,你说,让不让俺跟你一起去?”
    余桃听了刘青松的来信内容之后,心里一直不平静。
    上辈子几乎也在这个时间点,刘青松从部队来信,让她带着几个孩子去随军。
    几天后,余桃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踏上北上的火车。
    禹都到东北的火车要在路上走三天两夜。余桃记得很清楚,那是在第二天深夜里,周围的乘客沉入梦想,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火车在半路上停了下来。
    余桃就是那时被人用沾湿的棉布迷晕带走。再次醒来后,她独自一人被关在一个破旧的小木屋里,眼睛和双手都被绑住了,三个孩子没一个在她身边。
    那棉布上是什么,让她一闻就失去了意识?而且拐子是怎么把她从火车上弄下来的?
    若是没有火车上的工作人员配合打开火车门,直接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余桃从窗口里扔出来,很容易惊动沉睡的乘客,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14章 离别【捉虫】
    除非火车上的工作人员有拐子的内应。
    余桃往更可怕的地方猜想,说不定铁路系统上层都被那些拐子侵入....
    上辈子余桃半昏迷中清晰地察觉到,她从国内一路被卖到阿麦瑞克国,是通过铁路偷渡的。
    若是只有余桃自己人,她可能会选择钓鱼执法,在上辈子的那个时间点,孤身一人坐火车引诱拐子,能抓住一个是一个。
    可是她不能,她还有三个孩子。
    为了三个孩子的安全,她必须把所有的风险都扼杀在萌芽里。
    有大嫂跟刘柏杨跟着,起码安全多了一层保障。
    “娘,三个孩子最大才六岁,要是安全也就罢了,这有拐子我一个人带不了三个孩子。”余桃道,“路上有三天两夜呢,俺看就让大哥大嫂一起送我们去一趟。”
    “是啊娘。”王来娣说,“俺帮你看看小叔子在那边过得好不好。娘,你就让俺去吧,俺都快三十了,还没出过青岚县呢!”
    “俺都六十了也照样没出过。”刘杨氏没好气地说了一句,话是这样说,刘杨氏的态度明显软化,“老头子你看呢?柏杨过年刚请完假,这还能请假吗?”
    家里小事刘杨氏说了算,大事还要刘大恭做主。
    “去。”刘大恭磕了磕烟灰缸,下定决心,“不上工就不上工,就是少几天公分,还是二儿媳妇和三个娃的安全最重要。”
    刘大恭一锤定音,这件事情就这么决定了。
    车票买好,又给刘青松拍了电报,告诉他是后天晚上的火车。
    接下来几天,刘杨氏都在为几个人出发做准备,临到余桃带着几个孩子走了,刘杨氏反而难受起来。
    余桃这一去,就跟青松一样,刘杨氏想见他们一面就难了。
    她三个孩子,老大刘梅香嫁的远,过年都没有回来,老三青松在外当兵,两年见不了他一面。如今连阿桃和三个孩子也要走了,下一次见面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刘杨氏想到这里,夜里睡不着觉的时候偷偷抹眼泪,白天起来又强颜欢笑着,给余桃准备东西。
    几个人路上就不少吃,刘杨氏一大早就起床进了灶屋。
    今天是余桃和三个娃在家里的最后一天,刘杨氏把积攒了几个月的蛋都拿了出来,咸鸭蛋一股脑的煮了,鸡蛋专门用一个小陶罐做茶叶蛋。
    除此之外还有油炸花生米,炸小鲫鱼.....
    缸底的东西不多,刘杨氏想给余桃多带点东西都没办法,家里有些吃的还是青松寄回来的。当娘的连这一点都没办法给孩子做,刘杨氏想着想着又坐在灶屋里抹起了眼泪。
    余桃起床看见刘杨氏一边烧火一边抹眼泪,心里也难受,她没有打扰,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就转头出去喂鸡了。
    王来娣没眼色,闻到灶屋里一大早就开始飘着香味,才穿好衣裳就趴在灶屋门口,对着刘杨氏大声嚷嚷道:“娘,栓子和翠翠走的时候,弟妹不是烙油饼了吗?娘,俺也想吃油饼了,你让弟妹多做一点。”
    “还想吃油饼,你真会吃!”刘杨氏骂道,“看看缸底,就半瓢面了,俺咋给你做油饼!”
    话是这样说,刘杨氏还是站了起来,把面缸里的面全部倒在案板上,连缸底都拍烂了,案板上的面也就半瓢的量,这些只能烙四五个饼,根本不够吃的。
    刘杨氏拍了拍身上的面灰一边嫌弃地对着王来娣说道:“长了一张嘴就会吃,连菜都点上了。”
    说着她就拿着面瓢往外面走。
    “娘,你干啥呢?”刘柏杨刚把柴火翻了回来,见刘杨氏气冲冲的出门,忍不住问道。
    “上你大娘家借面去!”刘杨氏对亲儿子也没好气儿,“你婆娘要吃油饼。”
    “你咋又惹娘生气啦?”被顶了一通,刘柏杨回来纳闷的问王来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