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页
    而掏出手机接听的周绥,没有再踏入门内,她目眩神迷,扶着墙,一点点往外走。
    电话是李阿姨打的,她说,周褚强不堪舆论压力,从“画雨丝织”的那幢大楼顶层,跳下去了。
    排练厅内,季司原问冯菲,刚才谁来了。
    “保洁阿姨,刚在走廊打扫卫生。”冯菲说。
    周如叶又躺了会儿,发现确实睡不着,干脆洗漱完下去吃早饭。
    剧组今天收工,下午飞机回上海,她在临行前给甲方负责这项目的张春海去了电话。
    “我说如叶啊,只是改个时间节点,应该很容易吧?没有观众会去管你符不符合史实的。”
    周如叶无语。
    历史剧,你说没有观众会在意史实?别的也就算了,30岁的男主,硬改成20岁,过分了吧?
    “我得对我的剧本质量负责,这和钱没关系。”周如叶说。
    “你是不用管钱,我得管啊。你说说,没流量明星,谁来对收视率负责?”张春海顿了顿,玩笑似的开口,“或者你能找个有档期有热度的实力影帝,那我二话不说,直接把尾款打你,还给你多加30%,不,50%!”
    “……”
    周如叶咬着唇,当然不会把玩笑话当真。“如果要改剧本,很多剧情也要改,我们得见面聊。”
    “行,这几天我出差,8月10日,你来北京总部。”
    8月10日?
    周如叶又是一声叹息。
    “就这天不行。”
    “嘶――如叶啊,之前你挺爽快一人,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事儿了呢?”张春海语气极不耐烦。“行吧,12号,没问题了吧?”
    “好。”
    周如叶忽视张春海令人不快的语气,这种势利眼,遇到的多了,也就习惯了。
    *
    8月10日这天,万依澜和唐勤约着一起看“国际军事比赛”的直播,本来想约周如叶,她却说自己有事。
    八月的库尔勒,万里无云的天,五十摄氏度的高温,还有一望无垠的荒芜戈壁。
    彼时周如叶已经站在库尔勒的军事赛场,可容纳上万人的观众席几乎坐满,虽然不少是游客,但不乏有军事迷千里迢迢赶来一睹风采。
    “如叶,真没想到你还对军事有兴趣?”
    董晋是军事频道的记者,已经连续报道了两年“国际军事比赛”。周如叶也没想到,在这儿还能碰上熟人。
    “嗯,一直都想写一部军旅题材的戏,来找找灵感。”周如叶随口诌了个理由,望望四周的摄像机,“你忙吧,我就不打扰你了。”
    “没事,我要等‘单人赛事’结束后,才去做赛后采访,先陪你看会儿比赛吧。”
    董晋很热情,周如叶也不好再推拒,索性找了位置坐下。
    前排是一群年轻人,一个男孩正高谈阔论他对军事武器的了解,几个女孩则一脸崇拜地仰着头听。
    “主要看我们和俄罗斯队了,俄罗斯军事很强的,这你们都知道。”男孩最后一锤定音,因为比赛已经开始了。
    赛场极其辽阔,所以现场采用了多个机位进行视频采集,大屏幕上都有转播,实时展示每个国家参赛选手的情况。
    季司原所在的车组是第二个上场的,同他竞争的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个国家的军人,可以说强劲的竞争对手都在他这队了。
    他要进行的第一个比赛项目,是50米内对三个验毒点的未知毒剂进行精确判断,而这也是他屡破世界纪录的项目。
    “中国加油!ChinaNo.1!”
    打从中国军人上场那一刻起,观众席就有不少人开始摇着红旗狂吼,即使看不出各中门道,但国家荣誉感不能输。
    “你们看俄罗斯的……”前排男孩想要显示自己的冷静客观,刚要解说,话音却顿住了。
    四个国家的侦毒选手几乎同时跳出各自的越野车,俄罗斯驾驶员一马当先将车停在50米外的验毒区终点。
    但车开得快没有用,要侦毒选手将全程的三个毒剂检测出具体名称后,才能继续比赛。
    于是所有人都看到,中国驾驶员车刚停稳,黄沙还被车轮席卷漫天飞舞时,一个身影就已经迅速跃入车内。
    这样的转变不过在短短数十秒。
    “结束了?什么情况…”
    周围观众面面相觑,前面男孩想了半天,实在不知道怎么解释,拍腿说了句“牛逼”,然后指指屏幕让同伴继续看比赛。
    其他三国选手还停留在第一个侦毒点,中国车组却已经前往下一个比赛区域。
    周如叶微信里,万依澜发了十几个感叹号,实时复述了比赛情况――
    “这个兵哥哥太牛了!我就磕个瓜子的功夫,他就比完了!不知道是不是我们上次遇到的,我估计八九不离十!优秀的人真的干什么都优秀!”
    周如叶笑着回了个赞同的表情。
    她虽然表面不显,心里却和旁边观众一样,为季司原感到骄傲。
    董晋由于喧闹声,朝周如叶耳边靠了靠:“这个季司原我去年就听说过,他们副团很赏识他,本来去年就要代表中国参赛,但是因为赛前有个化工厂爆炸,他实施救援时负伤了,等到今年才参加。”
    “严重吗?”周如叶忍不住问。
    “听说躺了几天就照常训练了,啧,他们副团说,没见过这么拼的。”董晋感概。
    --